世界十大名贵观赏鱼~
世界十大名贵海鱼排名,一条顶一套房
世界上有许多珍贵的海鱼品种,它们的体型、习性和市场价值各不相同。蓝鳍金枪鱼、黄唇鱼、野生大黄鱼、红薄荷神仙、刀锋鳍士、黄金狐、海王星石斑、澳洲金龟鲈鱼、绣蝴蝶鱼和金背狐等是其中的一些例子。这些海鱼在市场上的售价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天价记录。世界上十大最贵的海鱼有哪些?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些珍贵海鱼的特点。
1、蓝鳍金枪鱼(2119万元/条)
蓝鳍金枪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和大西洋北半球海域的海鱼,也是备受人们喜爱的美食之一。在日本,有一句俗话说:“没有金枪鱼就没有生鱼片,也就没有寿司。”蓝鳍金枪鱼的两块腮帮子肉被认为是最为珍贵的部位之一,每一两的市场起价高达三千多人民币。蓝鳍金枪鱼在金枪鱼种类中体型最大,它的生长速度较慢,目前数量已经显著减少,因此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在2019年1月5日东京丰州市场举行的新年首场金枪鱼拍卖会上,一条重达278公斤的蓝鳍金枪鱼以3.33亿日元的价格成交(约合人民币2119万元),创下了历史记录。
2、大黄鱼(400多万元/条)
野生大黄鱼分布于中国南海、东海和黄海南部,是中国传统四大海产品之一,其他包括小黄鱼、带鱼和乌贼。在解放前,每年的野生大黄鱼捕获量约为5000吨左右。到了50年代,捕获量增加到了10万吨,增长了20倍。当时,人们只需用两个鸡蛋就能换取一条重约1斤的野生大黄鱼。然而,到了1993年,盛产大黄鱼的舟山只能捕获27吨野生大黄鱼。如今,重达2斤以上的野生大黄鱼已经变得极为稀缺,因此其价值更加显著。可以说,一条野生大黄鱼的价值如今足以换取一套位于一线城市的房子了。
3、黄唇鱼(315万元/条)
黄唇鱼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鱼类,主要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北部地区。在20世纪50至60年代期间,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黄唇鱼已经濒临灭绝的边缘。到了80年代初期,黄唇鱼的数量已经极为稀少,而且每年鱼体都逐渐缩小,想要捕捉到数十斤重的黄唇鱼变得异常困难。为了保护这一物种,于2005年成立了黄唇鱼国家保护中心,并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晚,他们又以315万元的价格将黄唇鱼出售给了来自霞浦和浙江的合作伙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交易属于非法交易,而黄柏成等人从中获利了40万元。
4、红薄荷神仙(8.2万元/条)
红薄荷神仙,又被称为君子仙,其体色呈现出红、白、黄相间的独特外观。作为一种肉食性鱼类,红薄荷神仙栖息在陡峭临海的礁石和深水地带的洞穴与碎石区域。由于生活在极深的水域,这使得它们的捕捉非常困难,因此价格也极其昂贵。每年全球可能只能捕获数条红薄荷神仙,有时甚至可能完全没有捕获到。正因如此,它被视为最高价值的海水鱼之一,在美国市场上的售价几乎可以达到一辆普通家庭房车的价格,超过12000美元(约合人民币82486元)。
5、刀锋鳍士(6.8万元/条)
刀锋鳍士是一种以其背鳍形似刀锋而得名的鱼类,主要分布于加勒比海地区。它们的身体呈现出纯白色,并带有多道橙色条纹,这使它们成为了鱼类收藏家们追逐的热门品种。然而,由于刀锋鳍士只有约3-4厘米大小,并且生活在深水珊瑚中,因此在如此深的海底找到它们是非常困难的,更别提捕捉了。因此,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它们的身影也就不足为奇了。据发现,刀锋鳍士曾在加勒比库拉索岛的650英尺深海区域被发现,这使得它们极为稀有,价格高达10000美元(约合人民币68739元)。
6、黄金狐(5.5万元/条)
黄金狐是鲈科鱼家族中最小的一员,主要栖息于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它展现出极强的生命力,在水族箱中也能良好适应。尽管如此,市场上对黄金狐的了解仍然很有限,因为捕捉这种鱼需要使用深海潜水艇。这种小鱼非常害羞和胆小,一般情况下除了进食外,都会躲藏起来,很少见到身影。此外,黄金狐在成年后身体会变成漂亮的黄金色,其价格高达8000美元以上(约合人民币54990元)。
7、海王星石斑(4.1万元/条)
海王星石斑是一种深水鱼,几乎不会在浅水区被发现和捕捉。想要捕捉这种鱼,会面临许多挑战。其中之一是潜水员在捕获后需要缓慢上升,这样做不仅是为了使人类减压,也是为了给鱼减压。小型海王星石斑鱼与成年鱼在外观上有很大的差异,但它们都非常迷人。小型海王星石斑鱼身体呈黄色和橙色相间,而成年鱼则呈明亮的黄色,并带有一点艳粉色。市场上几乎无法购买到海王星石斑鱼,因此其价格自然而然地达到了6000美元(约合人民币41243元)。
8、澳洲金龟鲈鱼(3.4万元/条)
澳洲金龟鲈鱼是一种非常稀有的物种,最早被人类发现于澳大利亚水域。这种鱼以其出色的逃跑能力而闻名,因为它们游动速度极快,这给捕捞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自从2011年进入美国市场以来,澳洲金龟鲈鱼一直受到鱼类爱好者的高度追捧。它们喜欢躲藏在岩石下,并以像魔鬼小虾这样的活食为食。一旦它们游离开庇护所,身上生动的条纹和丰富的颜色使其成为任何水族馆中最华丽多彩的鱼之一。目前,澳洲金龟鲈鱼在市场上的价格高达5000美元(约合人民币34369元)。
9、绣蝴蝶鱼(2.7万元/条)
绣蝴蝶鱼,又被称为日本黑蝶,主要分布在日本的伊豆群岛和小笠原群岛的海域,常栖息于珊瑚礁区域。这种蝴蝶鱼在全球范围内非常珍贵,但它的体色并不引人注目。除了尾鳍末端呈现出黄色外,其整个身体都是黑灰色的。许多饲养者之所以养殖这种蝴蝶鱼,主要出于好奇和收藏的目的。尽管获取绣蝴蝶鱼并非易事,但它们非常容易饲养,适应各种饲料,并且对水质的要求也不高。由于个体大小的差异,绣蝴蝶鱼的价格从3000美元到4000美元不等(约合人民币2-2.7万元)。
10、金背狐(0.68万元/条)
金背狐,学名双斑菩提鱼,分布于红海南部、日本海南部至新西兰和新克里多尼亚等地,属于深水鱼类,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雄性金背狐通常呈现出鲜艳的橘红色,而雌性则偏向黄色。金背狐的色彩绝对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它身上那闪烁的紫蓝色条纹非常难以用相机捕捉到。令人振奋的是,金背狐已经成功进行了人工繁殖,这意味着最终的价格可能会下降,以适应一般家庭的购买能力。不过目前,金背狐的价格仍然在1000美元以上(约合人民币6873元)。
世界上最贵的十大海鱼榜单,主要以各大稀有海鱼种类的市场交易价格为研究依据。榜单仅供参考,如有疑问,欢迎在末尾评论/交流。
世界十大名贵淡水鱼排行
人们每天都在品尝美食,不同的人对于食物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但是人类总是能将很多东西作为自己的食物。在中国人眼中,鱼类早就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各种做法都是能有不同的美味体验。
忘不了鱼(Empurau),为 马来西亚特有淡水鱼种,一般在东南亚多国,如印尼等地也可寻获其踪迹。此鱼游速为河鱼之首,生性聪明,难以捕捉,并有特殊的香味,为名贵鱼种。
生长于诗巫拉让江上流的忘不了鱼身较白,肉质鲜美、细致和芳香,清蒸是理想的烹调方法;而鱼鳞也可以用来酥炸,成为桌上佳肴。此外,此鱼游速乃河鱼之首,且鱼性聪明,乃钓游对象鱼之中的高难度。
鱇浪白鱼(学名:Anabarilius grahami)是鲤科、白鱼属动物。体细圆而不显著侧扁,身体呈狭长的纺锤型,背部平直,腹缘呈浅弧形。吻端尖,口次上位,口裂斜向上,下颌突出,略长于上颌,下颌前端的突起与上颌的凹陷不甚显著。无须。腹棱自腹鳍基部逐渐隆起向后延伸至肛门。鳞小,侧线鳞在腹鳍上方徐徐向下弯折。体呈银白色,背部较暗,鳍为灰白色,眼上下缘红色。
鱇浪白鱼喜水质清新,含氧量较高的水域环境,为中上层鱼类,集群活动于开阔水面。主要以枝角类和桡足类、丝状藻和水生昆虫为食,兼食小鱼和鱼卵。仅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玉溪澄江 抚仙湖。
鱇浪白鱼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是广大群众喜爱食用的鱼种之一。
长颌鲚体长而侧扁,前体稍高,向后渐尖细,头较大,吻短圆,口大而斜,下位,上颌骨下缘有锯状细齿。体被圆鳞,腹部有棱鳞,侧线不明显,胸鳍上部有丝状游离鳍条6根,背鳍、臀鳍各1个,尾鳍不发达,上叶长,下叶短,属次生性歪尾型,且小而成尖刀形睁。长颌鲚体色呈银白色,背部一般分为青灰、淡黄和青黄交杂3种,渔民称它们为“青背”、“黄背”和“花背”;而 钱塘江、黄河和定居型长颌鲚(湖鲚)无“青背”、“黄背”和“花背”之分。长颌鲚寿命不长,一般只有4~5冬龄,最大个体不超过6冬龄。其鱼苗和幼鱼的体长增加较快,至11月,幼鱼最大个体约达200mm;而成鱼体长增加速度逐渐减慢,最大个体仅410mm,但随着年龄的变化,其体重却显著增加
长颌鲚分布于长江及近海半咸淡水区,生殖季节从河口进入淡水,沿干流上溯至长江中游产卵场作生殖洄游,最远可达洞庭湖,长颌鲚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经济鱼类,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恶化、捕捞过度等诸多原因,已难以形成渔汛,资源已经面临枯竭的程度。另一方面,作为“长江三鲜”之首,长颌鲚的需求一直十分旺盛,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价格已涨了上数倍
松江鲈鱼名扬天下已有近二千年历史,四鳃鲈鱼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三国演义》中曹操大宴宾客,因席上无鲈鱼引以为憾。有异人左慈当着曹操之面在许昌魏王宫池子内钓出鲜活的松江四鳃鲈鱼当即烹煮的故事。虽说小说家之言未可信,但此事也记载于正史《后汉书·左慈传》,可见松江四鳃鲈鱼早在汉代便传誉天下了。
松江鲈头及体前部宽且平扁,向后渐细且侧扁。头大,头背面的棘和棱被皮肤所盖。口大,端位。上、下颌,犁骨和颚骨均有绒毛状细牙。眼上侧位,眼间距较狭下凹。前鳃盖骨后缘有四棘,上棘最大,端部呈钩状,翘向后上方。鳃孔宽大。前鳃盖骨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故又称四鳃鲈。后缘游离突起似一鳃孔,体裸露无鳞,有粒状和细刺状的皮质突起。背鳍2个,在基部稍相连,起点在胸鳍腋部上方,后端近尾鳍基部。臀鳍长,无鳍棘。胸鳍宽大,椭圆形。腹鳍腹位,狭小,基部相互靠近。尾鳍截形,后缘稍圆。
体背侧黄褐色、灰褐色,腹侧黄白。其体色可随环境和生理状态发生变化。体侧具4条暗褐色横带,吻侧和眼下各具1条暗带。成鱼头侧前鳃盖骨后缘为桔红色,在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繁殖期尤为鲜艳。臀鳍基底具一纵行的桔黄色条纹。腹鳍灰白色,其余各鳍均黄褐色,并有几行黑褐色的斑条。第一背鳍前部、胸鳍和尾鳍基部各具1黑褐色斑块。 在繁殖季节,成鱼头侧鳃盖膜上各有2条桔红色斜带,似4片鳃叶外露,由此得名“四鳃鲈”。
长江鲥鱼被称为“鱼中之王”,产于中国长江下游,以当涂至采石一带横江鲥鱼味道最佳,素誉为江南水中珍品,古为纳贡之物,为中国珍稀名贵经济鱼类,鲥鱼与河豚、刀鱼齐名,素称“长江三鲜”。
鲥鱼体长椭圆形,长约24厘米,大者达50厘米以上。头侧扁,前端钝尖,口大,端位,口裂倾斜,下颌稍长,上颌正中有一缺刻,后端达于眼后缘的下方。鳃耙细密。鳞片大而薄,上有细纹;无侧线,体侧纵列鳞41~47;横列鳞16~17。腹部狭窄,腹面有大形而锐利的棱鳞,排列成锯齿状的边缘,腹鳍前为17~19,腹鳍后为12~15。腹鳍极小,胸鳍、腹鳍基部有大而成长形的腋鳞。背鳍17~18,起点与腹鳍相对。臀鳍18~20。尾鳍深分叉,被有小鳞。体背及头部灰黑色,上侧略带蓝绿色光泽,下侧和腹部银白色,腹鳍、臀鳍灰白色,尾鳍边缘和背鳍基部淡黑色。
黄唇鱼为近海暖温性稀有底层鱼类,栖息于近海水深50~60米海区,通常生活在海水、淡水交汇的河口海域;幼鱼栖息于河口及其附近沿岸。为肉食性鱼类,以小型鱼类和虾、蟹等大型甲壳类为食,幼鱼则以虾类为食。主要分布于中国广东珠江口海域、浙江杭州湾舟山海域、福建闽江口泉州湾海域等江河出口海域。
松花江鳜鱼,又称鳜鱼、鲫鱼、调味鱼,是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是一种富含并养殖的食用淡水鱼。它的身体颜色是黄色或橄榄棕色,身体上有许多不规则的小斑点。它黑色的腹部是灰白色的。它主要吃那些小鱼,尾巴是黑色和棕色的。
鳜(学名:Siniperca chuatsi)是鮨科、鳜属的鱼类。体高,侧扁,眼后背部显著隆起。头中大。吻尖突,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略大于眼间隔。口大,端位,斜裂。具一辅上颌骨。上颌骨后端伸达或伸越眼后缘下方,下颌突出。两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齿群,两颌前部数齿扩大或犬齿。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下角及下缘各具2小棘。鳃盖后缘有2扁棘。鳃孔大,鳃盖膜不与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棒状,上有细齿。头、体被小圆鳞,吻部和眼间无鳞。侧线完全,伸达尾鳍基。背鳍连续,始于胸鳍基上方,鳍棘部为鳍条部基底长2.1~2.3倍。臀鳍始于背鳍最后鳍条下方。腹鳍胸位,始于胸鳍基下方。胸鳍和尾鳍圆形。体背侧棕黄色,腹面白色。体具许多不规则褐色斑块和斑点。自吻端经眼至背鳍第至第三鳍棘基底有1条黑褐色斜纹,在第六至第八鳍棘下方有1条垂直宽纹。背侧背鳍基底有4~5个斑块。背鳍、臀鳍和尾鳍均具黑色点斑。胸鳍和腹鳍浅色。
鳜属于完全淡水生活的鱼类,喜欢栖息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草茂盛较洁净的水体中,白天一般潜伏于水底,夜间四出活动觅食。为肉食性鱼类,性凶猛终生以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为食。分布于中国、俄罗斯、朝鲜、韩国、日本。在中国除青藏高原外,分布于全国各水系。
太湖银鱼属于 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大,俗称面丈鱼、面条鱼。
太湖银鱼与 白虾、白水鱼并称“ 太湖三宝”。 太湖银鱼形如 玉簪,细嫩透明,色泽如银,故名银鱼。1987年的产量为885.4吨。
太湖银鱼属于 淡水鱼,长约七至十厘米,体长略圆,细嫩透明,色泽如银,因而得名。产于长江口的体形略大,俗称面丈鱼、面条鱼。
银鱼体形细长而洁白如银,肉密无刺且滋味鲜美,素有鱼类皇后的誉称。银鱼,古称 脍残鱼。唐朝皮日休"分明数得脍残鱼"和宋代 司马光"银花脍鱼肥"的诗句,指的都是银鱼。 银鱼一年四季皆产,无骨,透明,烹熟后呈白色,小者只若牙签粗细,大者可堪比小指。
翘嘴鲌(学名:Culter alburnus)是鲤科、鮊属鱼类。体长150~431毫米。体长形,侧扁,背缘较平直,腹部在腹鳍基至肛门具腹棱,尾柄较长。头侧扁,头背平直。吻钝,吻长大于眼径。口上位,口裂几与体轴垂直。眼间较窄,微凸,眼间距大于眼径。鳃孔宽大,向前伸至眼后缘的下方。背鳍位于腹鳍基部的后上方,外缘斜直。胸鳍较短,尖形,末端不达腹鳍起点。腹鳍位于背鳍的前下方。鳃耙长,排列密。下咽骨狭长,呈钩状。咽齿近锥形,末端尖而钩状。腹膜银白色。体背侧灰黑色,腹侧银色,鳍呈深灰色。
翘嘴鲌多生活在水的中上层,以水中的 浮游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游动迅速,见到水面漂浮的小昆虫、浮游物质便追上去捕食。在有风浪时与早晨和傍晚有阳光照射到水面时尤为活跃,而且是成群的“集体行动”。分布甚广,分布于中国珠江、台湾、闽江、钱塘江、长江、黄河、辽河、黑龙江等水系。
体细长侧扁, 背部隆起;头细长且尖,眼后头部侧扁。口小,稍上位,下颌角上颌突起,下颌前端有一小瘤状突起。 尾柄较高。鳞细小, 侧线完全。 背鳍起点略偏后,各鳍均小, 尾鳍分叉浅。
腹腔膜灰白色,带有小黑点。生活时背部灰绿色,体侧银白色,腹部白色。 背鳍和尾鳍的上叶灰绿色, 腹鳍、 臀鳍和尾鳍的下叶鲜红色,胸鳍灰黄色。
拟赤梢鱼虽不属于 冷水性鱼类,但喜欢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流水水域,因而在江河里比湖泊中多。肥育期不进入湖泊,只在江湾捕食;冬季仍活动,继续摄食。主要食物为小型鱼类,亦食 甲壳动物;幼鱼期食 浮游动物。